“做匠人、守匠心、传技艺”,这是重庆五一技师学院教给王安华的宝贵财富,也是他一生的执念。秉承耐心专注的工作精神、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、传承技艺的育人追求,让匠心闪烁成金。
从五一学子到五一教师,王安华在学校度过了40余年,彼此之间像挚友、家人,一起慢慢变老。他见证了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从一片荒芜,到如今的校舍林立、师生满园,一草一木里都有奋斗的汗水、过往的回忆,这份甘苦与共、风雨同舟的感情,任岁月流转,仍匠心以待。
▲王安华亲手制作天安门模型献礼母校70周年华诞
匠心不变,匠艺常新
耗时3个月打造天安门模型,献礼70周年庆
今年1月,76岁的王安华再次拿起锉刀。
“一大把年纪的人了,还折腾什么”“工序这么复杂,太耗费时间和精力了”……朋友和家人试图说服王安华放弃。
“我说要做就要做!”王安华从来说一不二,身上仍有匠人的执拗。
古稀之年重操钳工旧业,即便人老了,但匠心不变,匠艺常新。趁着夜晚安静的时光,他拿起笔,铺开了图纸,虽然不懂电脑绘图,但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,他的眼睛成了一把“尺子”,依然能够画出令人惊叹的工整。
“我很感恩学校,想亲手做一个天安门模型给学校庆生。”“感恩”二字的分量很重,千言万语、一片匠心都汇聚在里面,王安华不由得声音哽咽,转过身擦干泪水,继续忙碌。
时钟滴答、滴答往前走,眼看已经凌晨2点,王安华却浑然不知疲惫,那种感觉兴奋到毛孔,他笑称变回了年轻时候的自己。王安华晚上画图,白天去石桥铺购买材料,一来一回要花半天时间,接着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制作中。
一套工具,一张工作台,王安华还是那个朴实的工匠,一站就是一下午。为了把礼物做精美,他很用心,先用木头雕刻模型来练手,再用铝合金制作成品。为了不打扰家人,他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,一把锉刀在手中反复推拉,木屑、铁屑飞溅,细节一点点抠,把一身本领、对学校的感情都倾注在里面。
匠人情怀,岁月光影
校庆礼物蕴含深意,一片匠心砥砺传承
为什么选择天安门作为礼物?王安华表示,学校70周年的创业史、发展史,就是反映国家改革、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废待兴,百业待举。1951年起,在江北区三洞桥,五一机器制造厂应运而生,失业工人训练班应时而办,技工学校顺势而成,培养千余名技能人才,为工业兴起助燃,为民生幸福升温。
追寻三洞桥时期学校的起源与办学足迹,当时虽场地简陋,空间狭小,却如星星之火,渐成燎原之势。王安华亲历学校的发展变化,见证学校紧随着国家的步伐,一步步崛起、腾飞、壮大!
七十载弦歌不缀、躬耕职教、匠心育人,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技能人才、大国工匠,收获桃李满天下。王安华赠礼天安门模型,愿以此共忆艰苦岁月,共修匠人情怀,共筑职教初心。
经过3个月的锉刨磨钻,天安门模型完美收工,王安华的手艺不减当年,他开心地笑了,拿出校庆50周年时给学校做的一套工具,回忆一下被拉到20年前。
这些小虎钳、小扳手都是王安华亲手制作,那时他为了让学生提高技艺,带着大家一起做,第一批就完成了将近一百套。
如今20年过去,从小工具到天安门模型,王安华对学校的感情依然,匠心始终如一,他以锉刀为笔,书写最真挚的祝福。他亲手制作的校庆礼物,承载着匠心追求,希望借此回忆星火之源、岁月光影,勉励“五一”后浪们,树立报国之志,延续爱校之情。做好技艺的传承者、传播者,至臻匠心育人,砥砺传承致远。
初心不变,匠心育人
携手走过40余年风雨,亲历学校崛起与蜕变
“只要把技术学好,走遍天下都不怕。”这是王安华朴素的匠心追求,也是他对学校70周年的祝福,希望学校守住技能这个“根”,响应国家号召,引导推动学生们热爱钻研技能、追求提高技能,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回顾王安华的教学生涯,他向前迈进的每一步,都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相联,初心匠心贯穿始终,在精进技艺这条道路上,他的成长映衬着整个学校的变化。
学校复办车工专业,因为教学机床不够用,他就带着学生一起,靠着废旧机床东拼西凑,改装出两台新机床,既让学生锻炼了技能,也解决了教学的燃眉之急。
学校首开铆焊专业,专注于钳工教学的王安华并不擅长,但他还是迎接挑战接过这副担子。他去书店淘教材从头学起,用硬纸壳画各种展开图,把每一个细节学深、弄透、悟懂。反反复复地练习,直到有绝对把握之后,王安华站上了铆焊课程的讲台。
学校首开汽摩修理班,王安华又是首当其冲,他能够把一辆摩托车完全拆成零件,又重新组装复原,过硬的专业本领让人佩服。
学校首开模具班,刚刚才过上一天退休生活的王安华,接到电话后又立马回到学校上课,带头冲在了前面……
步履不停,王安华与学校携手走过40余年,共克难关与险阻,亲历崛起与蜕变,他用行动诠释出“初心不变,匠心育人”的真谛。未来,他希望继续以老朋友和家人的身份,见证学校的壮大与发展,把真挚的祝福化作默默的陪伴,陪着学校慢慢“变老”。